教育 | 武汉少年坠楼背后:孩子尊严何时被重视?
文|吴丽玮
即便比他的妈妈高至少多半头,但看着对方疾步走来,男孩僵硬的肢体语言已说明了一切的恐惧感。几番打耳光之后,留他一个人面对在暴力中被撕碎的尊严,我在那个男孩的脸上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。明明不服气地梗着脖子,但要咬紧嘴唇才能抵御心里的溃败,那些从教室里偷瞄过来的目光像针扎一样,扎得脑子突然空白,等再清醒过来,如果只是场噩梦该有多好。
现在再去指责他妈妈的责罚倒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确,但在当时的环境里,人们会真的认为他妈妈做错了吗?
我总是想着那些教室里偷瞄的眼睛,监控视频里还有一些老师佯装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,这种在国外甚至可以考虑撤销监护权的家庭暴力,时至今日还在被我们认为是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。老师都带着头去表演冷漠,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又能学到什么?
图|视觉中国
听上去有种理想丰满的感觉。但现实就像朱朝阳妈妈怼老师,“我儿子是来学校学习的,不是来交朋友的。”能够关注社交关系,与环境互动,最多是锦上添花的事,但如果真像新西兰这位校长所言,小学生与周遭的情感互动压倒一切,得把中国家长逼疯了。
小时候,会翻身了,会走了,会说话了,会自己吃饭了,长大以后学习好了,钢琴十级,学生会干部,找工作挣钱多,可能也会有一些片刻在乎孩子是不是合群,但那不是考虑一个孩子和群体的关系,不是“我的孩子能够为别人带来点儿什么”,而是证明孩子具备正常的社交能力罢了。
插图|老牛
这让我第一次深刻地感觉到,儿童心理问题并不是个传说,也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小孩才会这么“脆弱”。但同时,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,其实手段也很日常。
她开始留心观察学生的变化,直到三年后,她的班上又有一个女孩自杀后被救下来,她才恍然大悟,想靠及时发现信号是远远不够的。“我根本没有发现她有任何的自杀倾向。学习努力、非常聪明,而且非常友善,我一直都认为她是个快乐的姑娘。”
这封信给了准备轻生的女孩很大的帮助。她告诉老师,她从来没想到有人会这样赞美她,有人会因为她的离开而想念她。这让Brittni Darras第一次意识到,老师的爱和支持对学生来说是无比重要的,与其被动观察,不如主动告诉他们,老师非常关心他们,每一个人的闪光点都能被看到。
她写给一个总是考试不及格的女生,告诉她,老师看到了她的决心和努力,也很喜欢跟她聊天,并且问她,是否考虑去读大学。这个女孩非常激动,因为从来没有人说过她是有能力上大学的。
能像这个美国高中老师一样,去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但我们需要先解决的一个问题或许更难:究竟能不能把这个男孩当成一个有尊严有感情的“人”来看。打人就应该被制止,挨打的人应该得到关心和安慰。哪怕只有一个人,哪怕只是过去问一句“你还好吗”,结果都不至于此。
作者档案
吴丽玮
三联记者,喜欢人物故事,最近痴迷于东西方教育比较。
26分钟前
三联生活周刊
个人微信公众号:小怪兽在南半球
大家都在看
⊙文章版权归《三联生活周刊》所有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,转载请联系后台。
点击下图,一键下单
「少年」第2期
▼ 点击阅读原文,今日生活市集,发现更多好物。